第三代互聯網(Web 3.0)因為Elon Musk發聲引起全球關注。這常跟區塊鏈、NFT、元宇宙、加密貨幣、去中心化一起被討論的科技概念,有指已出現了20年。Preface馬上介紹Web3這繼Web 1.0和Web 2.0後的科技革命!
Web 3.0(Web3),第三代互聯網,意思是由DLT(分佈式賬本技術)支援,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路世界,也將是驅動元宇宙的基礎建設技術。
在Web 3.0世界裡,所有權及掌控權均是去中心化,建設者和用戶都可持有NFT等代幣而享有特定網路服務。Web 3.0能否在可見將來成為主流,仍是未知之數。但全球區塊鏈技術熱潮帶動下,Web 3.0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或流行用語,而是顛覆網路世界的科技革命。
資料來源:NPR、Yahoo Finance UK
Web 3.0 是誰提出來?有講是美國電腦資訊書籍出版公司O’Reilly Media副總裁Dale Dougherty在 2001年第一次向公眾提出。他本身也是早期Web 2.0 的重要推手,據聞是看到 .com 泡沫化後的相法。其實當時Web 3.0 的概念還是相當模糊,只是單純想像網路未來會更強調customisation與personalisation。
Web 3.0 最早期的真正推手,是被稱為全球資訊網之父的Tim Berners-Lee。
他在1998年提出Semantic Web(語意網)的基礎概念。2005年接受訪問時,他指出Semantic Web就是他心目中的 Web 3.0。語意網的概念認為新世代網際網路中,電腦將用模擬人類的方式處理內容,所有數據都可以依據上下文、概念上進行理解和連接。後來區塊鏈與比特幣出現,強調不依賴中央機構發行新貨幣、維護交易,用數位加密演算法等等,影響力亦日漸增大。
2014 年,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Gavin Wood 重新提出Web 3.0 的想法。他指出,應該有一種不受審查、低門檻的基礎網路傳遞協議來取代AJAX、HTTP和 MySQL 等傳統網絡技術,而且可受驗證地去保護網路使用者的資訊與資金流動。
顧名思義,Web 3.0出現前,必定已經有Web 1.0與Web 2.0的存在。
Web 1.0,即第一代互聯網。大多數參與者是內容消費者;創作者則只是建構網站的開發人員,這些網站主要以文本以及圖像格式提供資訊,站點與站點之間沒有太多互動性。例如 IP、TCP、HTTP、SMTP等都是70至80年代設計,秉持包容與開放精神,也是開放標準。現今不論是Android或iPhone手機裡,都與這些開源的代碼有莫大淵源。
Web 2.0,第二代互聯網,也就是當代的網路形式。內容具有互動性,由企業提供獨立、中心化的服務,價值集中在 Google、Apple、Amazon及Meta (Facebook) 等少數企業巨頭。創作變得容易,也令應用程式的供應商的目標轉移成為謀利:追求點擊率從而獲得更多廣告收入,成為現今網路公司主要盈利模式。
這也暴露了Web 2.0的弱點:隱私與安全。
Web 3.0背後的概念是,讓數據本身依託於開放的數學算法與協議,不依賴於機構甚至個人。建於Web 3.0 的應用程式稱為 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強調網路開放而且分散地安全。
對用家來說,Web 3.0的體驗可能和Web 2.0分別不算太大,而差異在於使用者或創作者能對自己貢獻的內容保有所有權,還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回報。私隱方面,用戶能清楚知道這些數據的用途,並且具有決策權。
要比較網路時代進程,以下表格列出Web 3.0、Web 2.0、Web 1.0的分別:
Web 1.0 | Web 2.0 | Web 3.0 | |
互動方式 (Interaction) | 閱讀 | 讀寫 | 讀寫與擁有 |
媒介 (Medium) | 靜態文本 | 互動內容 | 虛擬經濟 |
組織形式 (Organisation) | 公司 | 平台 | 網絡 |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 個人電腦 | 雲端與移動設備 | 區塊鏈雲 |
控制方式 (Control) | 去中心化 | 中心化 | 去中心化 |
設立了三個相關投資基金的a16z(Andreessen Horowitz)把Web 3.0定義為「一組科技,涵蓋數碼資產、去中心化金融(DeFi)、區塊鏈、代幣和分散式自治組織(DAO)。」;區塊鏈以太坊(Ethereum)則指:「Web 3.0是在區塊鏈上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 這些應用允許任何人参與而不會出賣用戶個人數據。」Google前任CEO Eric Schmidt多年前出席南韓數位論壇(Seoul Digital Forum),甚至把Cloud Computing定性為Web 3.0。
投資網站Investopedia指出,Web 3.0 目前為止仍未有標準定義,卻有一些明顯的特徵,包括: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去信任化與無權限化(Trustless and Permissionless)、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連通性與無邊界網絡(Connectivity and Ubiquity)。
去中心化是Web 3.0 的核心原則。信息不再只在固定位置,而是分散儲存。沒有了中心控制點,等如刪除了製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商(Intermediate Trader),用戶數據將不再受Meta(Facebook)和Google等科技巨企控制,可以可降低公司或政府的審查風險、拒絕服務 (DoS) 攻擊的有效性,確保個體用戶的私隱資料甚至保留所有權。
去中心化這個原則,由去信任化及無權限化去實踐。Web 3.0中的「去信任化」,即是網絡允許參與者直接交流互動而無需通過受信任的中介;「無權限化」意味著任何人不用經過管理機構授權的情況下參與。因此,Web 3.0應用程序將運行在區塊鍊或分散的點對點網絡或其組合上 —— 這種分散的應用程序又被稱為DApp。
在 Web 3.0 中,通過Semantic Web(語意網)的概念和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計算機將能夠像人類一樣理解信息。Web 3.0更會使用機器學習,透過數據和演算法來模仿人類的學習方式,並且愈漸準確。這些功能不僅限於現時互聯網上的行為定向廣告(Behavior Targeting Advertising),未來更有助應用於藥物設計、材料開發、氣候建模等不同領域。
借助Web 3.0,信息和內容變得更加互聯和無處不在。不同應用程序分析更多的信息和數據,並且愈來愈多日常設備和產品連接到網絡。
資料使用的實際層面上,預期未來因為Web 3.0 出現而有重大改變。紐約大學未來網路教授Mat Dryhurst表示,過去因為每個社群、網路平台政策的不同,形成資料的「walled garden」(高牆花園),令用戶雖然擁有自身數據資料,卻無法完全隨心所欲轉移、掌握和運用。當未來資料可以放在區塊鏈上,用戶就可真正擁有,並帶同這些個人資料到任何網站。
資料來源:Wired、Investopedia、a16z、NPR
除了Tesla CEO Elon Musk認為Web 3.0 是行銷噱頭,資本家和社交平台巨頭對Web 3.0有最大的反對聲音。NFT、加密貨幣與權力下放成為主要軸心,是預告科技巨頭時代終結嗎?正反兩方持不同意見,以下列出各界對Web 3.0 的看法。
到目前為止,Web 3.0有以下這些限制和缺點:
擴展性:基於去中心化的關係,Web 3.0上的交易速度較慢。任何如支付過程等狀態變化,都需要由礦工處理,並在整個網絡中傳播。
UX:使用與Web 3.0的應用程序都需要額外的處理步驟、軟件和教學,這會對短期內的廣泛應用造成障礙
瀏覽性:Web 3.0與現今網絡瀏覽器的缺乏完善的整合或過渡,令絕大多數的網絡用戶無法瀏覽和到訪Web 3.0
成本:因為開發成本昂貴,大部分開發成功的DApp 只會將極少數的代碼放在區塊鏈上
法律和監管風險:仇恨言論、網絡犯罪和錯誤信息本身缺乏中央控制,已經難以監管,在去中心化的結構下將會難上加難。到底哪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適用於哪些特定網站的內容?立法和執法都會令相關機構和人員無所適從。
資料來源:Ethereum
Web 3.0 建基於Semantic Web(語意網)的基礎概念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之上,還兼具了人工智能 (AI) 與機器學習、去信任化與無權限化系統等特性。因此,Web 3.0實際上遠遠超出了當年Tim Berners-Lee所預想的Semantic Web。
假設你正在網上買衣服或安排旅行計劃,透過Web 3.0的智能搜索引擎,就能整理大量信息,根據個人資料和偏好制定度身定造的建議,不用瀏覽眾多網站比較價格,從而節省時間。
元宇宙本質上就是未來的網際網路,Web 3.0有助推動使用區塊鏈系統和開放標準,透過Web 3.0去中心化的介面,打破傳統上個體戶進出社群的限制和對內容的審查。打個比喻:元宇宙是前台,是需要落實又要接地氣的UX;Web3.0則似是中後台,在背後紀錄資料和交易的一種商業模式。
《Token Economy: How the Web3 reinvents the Internet》—— 作者Shermin Voshmgir是Token Kitchen、BlockchainHub的創辦人,書本共分四個部分講述Web 3.0 的技術基礎與構成、相關應用的內容、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數位身分、匿名幣。
《Blockchain Wars: The Future of Big Tech Monopolies and the Blockchain Internet》—— 由Evan McFarland撰寫,這書特別適合準備轉行,或開始應用區塊鏈技術於自身專業的人去閱讀。
《The Spatial Web: How Web 3.0 Will Connect Humans, Machines, and AI to Transform the World》——作者Dan Mapes和Gabriel René 拋出了Web 3.0 中虛假現實(fake-reality)、生物駭客(biological hacking)等潛在風險。網路空間去中心化的,社會政策無以為繼,置之不理的話未來會發生像《Black Mirror》般的劇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