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一詞曾經在 2021 年虛擬貨幣牛市時風靡全球,並擊敗「Crypto」、「Metaverse」成為《柯林斯辭典》年度代表字,而至今為止全球售價最高的 NFT 「The Merge」當初以高達 9100 萬美元售出。隨著加密貨幣市場於 2023 年步入熊市,大量 NFT 被虛擬貨幣投資者拋售,價值大跌,當中到底發生過甚麼事?到底 NFT 是甚麼?作為虛擬資產,大跌過後 NFT 還剩甚麼價值?未來又有甚麼值得注意的趨勢?Preface為你一文重新認識 NFT 基本概念與市場趨勢。
(source : Dexerto,「The Merge」)
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非同質化的主要概念為其「不可互換」的性質。可互換性(Fungibility)是當今金融世界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簡單來説,當 A 君 和 B 君互相交換一張 10 港元紙幣,交易後雙方會得到一張同樣價值 10 港元的貨幣。而由於所有的 10 港元紙幣都代表著相同的貨幣價值,貨幣便擁有「可互換性」的性質。除了貨幣外,可互換性的概念同樣可以引申至股票、商品及虛擬貨幣如比特幣。相對而言,由於所有的 NFT 都擁有着獨一無二的性質,亦即每一個獨立的 NFT 在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存在,NFT 便擁有「不可互換」的性質,即「非同質化」。非同質化概念亦可以引申至藝術品及房地產。如 A 君所擁有的房屋單位與 B 君的房屋單位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其貨幣價值可能一致,每一個單位的價值(如地址、損毀程度、樓層等)並不相同,房屋單位因此並不能夠如貨幣一般經交易後雙方依然可以得到同等價值的存在,因此房地產亦擁有非同質化的概念。
(source : sketchplanations)
由此可見,即使很多的 NFT 都可以從網絡上以 JPEG 等的方式下載、複製及隨意貼上,每一個經區塊鏈網絡產生的 NFT 都擁有其獨一無二的 ID 及交易認證,區塊鏈網絡上的憑證可證明 NFT 擁有者對該 NFT 的擁有權以作數碼認證。其概念與世界各地的名畫相類似,即使蒙羅麗莎的圖像被用家以 JPEG 的方式不停被複製及貼上,其藝術品真跡的價值並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即使現今 AI 科技發展日漸成熟,創作或模仿各種藝術風格變得更加容易,每一個 NFT 都可以透過區塊鏈上公開的數碼認證確認其擁有權及辨別真偽。
由於 NFT 收藏品的存在依賴着區塊鏈網絡及其虛擬貨幣產業,NFT 收藏品的市場價值與虛擬貨幣的市場週期關係十分密切。NFT 收藏品市場總價值 於 2021/22 年的虛擬貨幣牛市大幅上漲,於巔峰時期每週交易額曾經高達 28 億美元。隨着虛擬貨幣市場於 2023 逐漸步入熊市寒冬,直至 2023 年 7 月,NFT 的每週交易額僅為 8000 萬美元,約為巔峰時期的 3%。據 dappGambl 的最新調查指出,現時大約有 2300 萬人持有的 95% NFT 收藏品實際上沒有任何價值。在他們研究的 73,257 個 NFT 中,有 69,795 個的市場價值現已跌到 0 ETH。
其僅餘並未跌至零、約 5% NFT 的市場價值亦隨之大幅下降。如 Justin Bieber 在 2022 年 1 月以 500 ETH (當時其總市值約為 130 萬美元)的價格購入「Bored Ape」的其中一款 NFT 頭像,然而 「Bored Ape」系列現時的最低價格已跌至 3 萬 7 千美元,相對其高位以回落 97%。
(source : hypebeast)
供過於求:由於以 AI 生成圖像的成本近年大幅下降,而在區塊鏈上生產 NFT 的成本亦近乎零,大量 NFT 創作者 於 2021/22 年的牛市時投入 NFT 市場。NFT 的供應量遠超過市場的真正需求。
市場氣氛過於熾熱,過份投機:NFT 市場於 2021 和 2022 年十分熾熱,NFT 投資者於牛市時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獲得數以千倍的利潤,因此許多人在該段時間進入 NFT 市場並期望能夠迅速賺錢。但隨著加密貨幣市場趨冷,投機者紛紛止蝕並以虧損的價格出售其 NFT 收藏品,很多沒有內容的 NFT 價值因此而急速下降。
據 dappGambl 的研究顯示,所有區塊鏈網絡上的 NFT 僅有 21% 完全被投資者持有,亦即有將近四分之三的 NFT 並未被市場吸收。供應過剩的情況造就了一個買家市場,過量的 NFT 供應伴隨着熊市時急劇下降的需求拉低了整個 NFT 的市場價格。
若 NFT 想在市場氣氛低迷時仍保其價值,它必須具有歷史重要性(如同首版的寶可夢卡、棒球卡等)或者是真正蘊含藝術價值的藝術品。隨着 NFT 的普及化,一些傳統的藝術市場及藝術家亦開始進入 NFT 市場售賣其藝術作品。相對於現時大部分由 AI 工具創作的 NFT 頭像,由傳統藝術家所創作的 NFT 作品更具獨立性及藝術價值。如擁有數以十年計電子藝術作品創作年資並駐紮於德國柏林的藝術家 Manuel Rossner,於 2021 年 3 月在一個電子新興畫廊上以 NFT 的形式售出其以 VR 眼鏡創作的作品 「Bouncy Sculpture V」。
(source: nft.artsy.net)
除了較常見的電子藝術作品外,NFT 更可以連繫至實體真跡畫作品並在區塊鏈網絡上競投。Flipkick 為其中一個推出 Physical Art NFT 的網站,將由藝術家創作的實體畫加入電子晶片作電子認證並在區塊鏈網絡上出售作品。例子如 Tripp Derrick Barnes 所創作的 「F.or Y.our R.eal E.ntertainment 2017 — A Physical NFT」以 71 ETH(其時市值約 12 萬美金)售出。
(source: flipkick)
一些傳統的奢侈品及時尚品牌亦看中 NFT 的市場潛力而推出與實體產品掛鈎的 NFT。例如,Louis Vuitton 在新總監 Pharrell Williams 的支援下,於夏天推出了價格高達 39,000 美元並同時存在於實體和數碼世界的行李箱,其顧客入場門檻需要擁有高達 100 萬美元的電子錢包;而 Prada 則利用 NFT 作為其在米蘭時裝周的特別入場證。NFT 收藏品的市場定位與奢侈品的相類似:顧客選擇奢侈手錶並不單單為了看時間,更是看中其投資潛力和作為身份的象徵,因此 NFT 的前景在與奢侈品及時尚品牌的聯動下更具投資潛力。
如上文所述,由於NFT 擁有「不可互換」的性質,亦即每一個獨立的 NFT 在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存在。隨着 Web 3.0 的普及化,區塊鏈網絡與用家的個人身份擁有更緊密的連繫,靈魂綁定 NFT(Soulbound NFT)的概念亦逐漸興起。靈魂綁定 NFT 的定義為連繫着用家身份的各種 NFT 應用,亦並不能夠用作交易用途或轉讓至其他用家。你可以想像現時各種與你身份連繫的身份證明及文件,例如學歷及醫療記錄等,在未來可以而靈魂綁定 NFT 的形式存在於區塊鏈網絡上並用以於各種身份證明甚至政府服務作用。愛沙尼亞早在 2012 年已將國民身份以區塊鏈網絡輔助認證形式連繫各種政府及民生服務。而虛擬貨幣交易所 Binance 亦已靈魂綁定 NFT形式推出 Biannce Account Bound 用作 KYC 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