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於周六跌穿20,000美元,令幣圈一時人心惶惶。究竟今次熊市會否令整個加密貨幣圈子從此消失?這數周,出現問題的都是幣圈大戶,如Celsius、三箭資本,但有趣的是事件沒有釀成系統性危機,這正是有賴於去中化金融(Defi)的威力。
比特幣於周六跌穿20,000美元,令幣圈一時人心惶惶。作為半金融、半區塊鏈的人,筆者早便看到加息對風險資產帶來的影響,因此亦早已將現金比例調高,但跌到這個位置我也有一點擔心。究竟今次熊市會不會令整個加密貨幣圈子從此消失?而更令我擔心的是,這數周的情況來看,出現問題的竟然是幣圈大戶,如Celsius、三箭資本,但有趣的是事件沒有釀成系統性危機,這便有賴於去中化金融(DeFi)的威力。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去中化金融(DeFi),而要了解DeFi,首先要明白現實世界的金融系統如何運作。銀行被譽為「百業之母」,它通過吸納存款再借貸予有需要的人士及企業,將資本更有效率地分配予經濟體中的各個單位,說是經濟體中的血液也不為過,而銀行就是存戶與借貸人之間的中介人兼及評定信貸風險的機構。不過,這個負責製造「血液」的器官,雖然受到更完善的法規監管,但同時卻降低了資本分配的效率,例如銀行會在借貸前會進行一輪壓力測試,或者設下多重門檻來驗證還款人的還款能力,有按揭置業經驗的朋友應該對此並不陌生。
但由區塊鏈驅動的DeFi卻能「某程度」上糾正傳統金融的效率問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說法,DeFi的定義就是「在無須考慮信貸風險的情況下分配資本」。由於銀行的功能正是充當評定信貸風險的角色,按IMF的說法,DeFi的出現便能剔除銀行「中間人」的角色。
但究竟區塊鏈如何做到在「無須考慮信貸風險的情況下分配資本」之效?筆者用例子回答各位。AAVE以及Compound是首批建立在區塊鏈上的借貸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存戶可以將手中的加密貨幣質押在平台收取利息,而借貸人亦需要先存入一定數量的資產作為抵押(抵押期間亦能收取存息),然後可借入總金額不多於抵押品某個成數的貸款。
倘若由於抵押品價值下跌/借貸人沒有清還利息及貸款,而導致借貸金額達到抵押品價值的某個預設成數時,系統便會自動將抵押品清倉,用於歸還貸款。由此可見,在存戶及借貸人之間,根本無需銀行評定信貸風險。而該程式上所有的功能亦已載於智能合約中,在經由區塊鏈確認後,無人能竄改當中的設定內容,這便保證存戶及借貸人的資金安全。
其實「借貸」只是DeFi的其中一項功能,我們在第一次專欄所說的算法穩定幣,以及近日經常會聽到的stETH也是DeFi其他例子,但總括來說DeFi的最大功能就是槓桿,以及提高經濟體中的流動性。但正正是由於這些應用程式不會這任何信貸審查,因此任何人只要在「爆倉」紅線內猦狂槓桿也沒有人理會。今次出事的三箭資本便是一例,現時根據鏈上數據顯示,三箭有211,999粒以太幣抵押在AAVE當中,並借入93,689,396.97 USDC 與 89,476,252.39 USDT,合計約 1.83 億美元,而由於抵押品價值不斷下跌,現在只要以太幣跌至千元以下,這些以太幣便會面臨清算。
但問題是三箭並不會只把這1.83億美元的美元穩定幣待在錢包中,很多時也會將其用作其他投資,但問題是在熊市之下,基本上任何代幣價格也在下跌,除非他只是將這些美元穩定幣待在其他平台收息,否則這筆1.83億美元的貸款不知只餘下多少。但無論如何,即使三箭最終難逃爆倉的命運,卻對AAVE這個借貸平台沒有太大的系統性影響,因為平台只會遵從智能合約的規則 – 當貸款金額高於抵押品的某個比例時便會自動清倉,從而令平台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今次的熊市可說是DeFi面世數年來的一次大考驗,有些功能已宣告試驗失敗 (算法穩定幣),而提高借貸效率的功能至今則尚算成功,但畢竟沒有人想看見爆倉的情況出現,尤其是大型機構投資者爆倉分分鐘能拖累整個加密貨幣市場規模大縮水。因此,究竟應如何能夠在資金效率與控制槓桿間取得平衢? 相信這是DeFi未來發展所面對的一大課題。
Denis Lam
區塊鏈項目顧問公司合伙人、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前財經雜誌部門主管
以上評論為擇文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網站立場,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他責任)。股票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