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Logo

Web 3.0是什麼?區塊鏈熱潮下2024年必懂的科技概念

第三代互聯網(Web 3.0)因為Elon Musk發聲引起全球關注。這常跟區塊鏈NFT元宇宙加密貨幣去中心化一起被討論的科技概念,有指已出現了20年。Preface馬上介紹Web3這繼Web 1.0和Web 2.0後的科技革命!

Web 3.0是什麼?

Web 3.0(Web3),第三代互聯網,意思是由DLT(分佈式賬本技術)支援,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路世界,也將是驅動元宇宙的基礎建設技術。

在Web 3.0世界裡,所有權及掌控權均是去中心化,建設者和用戶都可持有NFT等代幣而享有特定網路服務。Web 3.0能否在可見將來成為主流,仍是未知之數。但全球區塊鏈技術熱潮帶動下,Web 3.0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或流行用語,而是顛覆網路世界的科技革命。

資料來源:NPRYahoo Finance UK

Web 3.0的歷史

Web 3.0 是誰提出來?有講是美國電腦資訊書籍出版公司O’Reilly Media副總裁Dale Dougherty在 2001年第一次向公眾提出。他本身也是早期Web 2.0 的重要推手,據聞是看到 .com 泡沫化後的相法。其實當時Web 3.0 的概念還是相當模糊,只是單純想像網路未來會更強調customisation與personalisation。

Web 3.0 最早期的真正推手,是被稱為全球資訊網之父的Tim Berners-Lee。

他在1998年提出Semantic Web(語意網)的基礎概念。2005年接受訪問時,他指出Semantic Web就是他心目中的 Web 3.0。語意網的概念認為新世代網際網路中,電腦將用模擬人類的方式處理內容,所有數據都可以依據上下文、概念上進行理解和連接。後來區塊鏈與比特幣出現,強調不依賴中央機構發行新貨幣、維護交易,用數位加密演算法等等,影響力亦日漸增大。

2014 年,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Gavin Wood 重新提出Web 3.0 的想法。他指出,應該有一種不受審查、低門檻的基礎網路傳遞協議來取代AJAX、HTTP和 MySQL 等傳統網絡技術,而且可受驗證地去保護網路使用者的資訊與資金流動。

Web 3.0、Web 2.0、Web 1.0 分別和比較

顧名思義,Web 3.0出現前,必定已經有Web 1.0與Web 2.0的存在。

Web 1.0(1990-2005年)

Web 1.0,即第一代互聯網。大多數參與者是內容消費者;創作者則只是建構網站的開發人員,這些網站主要以文本以及圖像格式提供資訊,站點與站點之間沒有太多互動性。例如 IP、TCP、HTTP、SMTP等都是70至80年代設計,秉持包容與開放精神,也是開放標準。現今不論是Android或iPhone手機裡,都與這些開源的代碼有莫大淵源。

Web 2.0(2005-2020年)

Web 2.0,第二代互聯網,也就是當代的網路形式。內容具有互動性,由企業提供獨立、中心化的服務,價值集中在 GoogleAppleAmazonMeta (Facebook) 等少數企業巨頭。創作變得容易,也令應用程式的供應商的目標轉移成為謀利:追求點擊率從而獲得更多廣告收入,成為現今網路公司主要盈利模式。

這也暴露了Web 2.0的弱點:隱私與安全。

Web 3.0 (目前處於開端)

Web 3.0背後的概念是,讓數據本身依託於開放的數學算法與協議,不依賴於機構甚至個人。建於Web 3.0 的應用程式稱為 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強調網路開放而且分散地安全。

對用家來說,Web 3.0的體驗可能和Web 2.0分別不算太大,而差異在於使用者或創作者能對自己貢獻的內容保有所有權,還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回報。私隱方面,用戶能清楚知道這些數據的用途,並且具有決策權。

要比較網路時代進程,以下表格列出Web 3.0、Web 2.0、Web 1.0的分別:

Web 1.0

Web 2.0

Web 3.0

互動方式 (Interaction)

閱讀

讀寫

讀寫與擁有

媒介 (Medium)

靜態文本

互動內容

虛擬經濟

組織形式 (Organisation)

公司

平台

網絡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個人電腦

雲端與移動設備

區塊鏈雲

控制方式 (Control)

去中心化

中心化

去中心化

Web 3.0特色是什麼?

設立了三個相關投資基金的a16z(Andreessen Horowitz)把Web 3.0定義為「一組科技,涵蓋數碼資產、去中心化金融(DeFi)、區塊鏈、代幣和分散式自治組織(DAO)。」;區塊鏈以太坊(Ethereum)則指:「Web 3.0是在區塊鏈上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 這些應用允許任何人参與而不會出賣用戶個人數據。」Google前任CEO Eric Schmidt多年前出席南韓數位論壇(Seoul Digital Forum),甚至把Cloud Computing定性為Web 3.0。

投資網站Investopedia指出,Web 3.0 目前為止仍未有標準定義,卻有一些明顯的特徵,包括: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去信任化與無權限化(Trustless and Permissionless)、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連通性與無邊界網絡(Connectivity and Ubiquity)。

1.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去中心化是Web 3.0 的核心原則。信息不再只在固定位置,而是分散儲存。沒有了中心控制點,等如刪除了製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商(Intermediate Trader),用戶數據將不再受Meta(Facebook)和Google等科技巨企控制,可以可降低公司或政府的審查風險、拒絕服務 (DoS) 攻擊的有效性,確保個體用戶的私隱資料甚至保留所有權。

2. 去信任化及無權限化(Trustless and Permissionless)

去中心化這個原則,由去信任化及無權限化去實踐。Web 3.0中的「去信任化」,即是網絡允許參與者直接交流互動而無需通過受信任的中介;「無權限化」意味著任何人不用經過管理機構授權的情況下參與。因此,Web 3.0應用程序將運行在區塊鍊或分散的點對點網絡或其組合上 —— 這種分散的應用程序又被稱為DApp。

3.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在 Web 3.0 中,通過Semantic Web(語意網)的概念和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計算機將能夠像人類一樣理解信息。Web 3.0更會使用機器學習,透過數據和演算法來模仿人類的學習方式,並且愈漸準確。這些功能不僅限於現時互聯網上的行為定向廣告(Behavior Targeting Advertising),未來更有助應用於藥物設計、材料開發、氣候建模等不同領域。

4. 連通性與無邊界網絡(Connectivity and Ubiquity)。

借助Web 3.0,信息和內容變得更加互聯和無處不在。不同應用程序分析更多的信息和數據,並且愈來愈多日常設備和產品連接到網絡。

資料使用的實際層面上,預期未來因為Web 3.0 出現而有重大改變。紐約大學未來網路教授Mat Dryhurst表示,過去因為每個社群、網路平台政策的不同,形成資料的「walled garden」(高牆花園),令用戶雖然擁有自身數據資料,卻無法完全隨心所欲轉移、掌握和運用。當未來資料可以放在區塊鏈上,用戶就可真正擁有,並帶同這些個人資料到任何網站。

資料來源:WiredInvestopediaa16zNPR

Web 3.0的支持者和反對者

除了Tesla CEO Elon Musk認為Web 3.0 是行銷噱頭,資本家和社交平台巨頭對Web 3.0有最大的反對聲音。NFT加密貨幣與權力下放成為主要軸心,是預告科技巨頭時代終結嗎?正反兩方持不同意見,以下列出各界對Web 3.0 的看法。

Web 3.0 支持者

    • 風險投資機構a16z合夥人Chris Dixon:「Web 3.0仍在早期階段,是參與的好時機。」

    • 交易所巨頭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很多人不明白加密貨幣實際上就是第三代的網際網路,去中心化後就成了 Web 3.0。這完全符合金融包容性和抵制科技巨頭力量的目標。」

    • Coinbase前技術長(CTO)Balaji Srinivasan:「Web 3.0給予一種可能性,而不是保證。」

Web 3.0 反對者

    • Twitter創辦人之一Jack Dorsey:「你不會擁有 Web 3.0,它是屬於創投(Venture Capitals)和有限合夥(LPs)。你永遠沒辦法逃離他們的控制,終究不過是換了標籤的實體,搞清楚你們要進出的局面。」

    • Tesla CEO Elon Musk:「有人看到 Web3.0 嗎?我找不到它。」

Web 3.0的缺點和限制

到目前為止,Web 3.0有以下這些限制和缺點:

    • 擴展性:基於去中心化的關係,Web 3.0上的交易速度較慢。任何如支付過程等狀態變化,都需要由礦工處理,並在整個網絡中傳播。

    • UX:使用與Web 3.0的應用程序都需要額外的處理步驟、軟件和教學,這會對短期內的廣泛應用造成障礙

    • 瀏覽性:Web 3.0與現今網絡瀏覽器的缺乏完善的整合或過渡,令絕大多數的網絡用戶無法瀏覽和到訪Web 3.0

    • 成本:因為開發成本昂貴,大部分開發成功的DApp 只會將極少數的代碼放在區塊鏈上

    • 法律和監管風險:仇恨言論、網絡犯罪和錯誤信息本身缺乏中央控制,已經難以監管,在去中心化的結構下將會難上加難。到底哪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適用於哪些特定網站的內容?立法和執法都會令相關機構和人員無所適從。

資料來源:Ethereum

FAQ

1. Web 3.0等如Semantic Web嗎?

Web 3.0 建基於Semantic Web(語意網)的基礎概念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之上,還兼具了人工智能 (AI) 與機器學習、去信任化與無權限化系統等特性。因此,Web 3.0實際上遠遠超出了當年Tim Berners-Lee所預想的Semantic Web。

2. 日常生活中Web 3.0有哪些實際的個人應用?

假設你正在網上買衣服或安排旅行計劃,透過Web 3.0的智能搜索引擎,就能整理大量信息,根據個人資料和偏好制定度身定造的建議,不用瀏覽眾多網站比較價格,從而節省時間。

3. Web 3.0與元宇宙有什麼關係?

元宇宙本質上就是未來的網際網路,Web 3.0有助推動使用區塊鏈系統和開放標準,透過Web 3.0去中心化的介面,打破傳統上個體戶進出社群的限制和對內容的審查。打個比喻:元宇宙是前台,是需要落實又要接地氣的UX;Web3.0則似是中後台,在背後紀錄資料和交易的一種商業模式。

4. Web 3.0有哪些必讀書本推介?

    • 《Token Economy: How the Web3 reinvents the Internet》—— 作者Shermin Voshmgir是Token KitchenBlockchainHub的創辦人,書本共分四個部分講述Web 3.0 的技術基礎與構成、相關應用的內容、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數位身分、匿名幣。

    • 《Blockchain Wars: The Future of Big Tech Monopolies and the Blockchain Internet》—— 由Evan McFarland撰寫,這書特別適合準備轉行,或開始應用區塊鏈技術於自身專業的人去閱讀。

    • 《The Spatial Web: How Web 3.0 Will Connect Humans, Machines, and AI to Transform the World》——作者Dan Mapes和Gabriel René 拋出了Web 3.0 中虛假現實(fake-reality)、生物駭客(biological hacking)等潛在風險。網路空間去中心化的,社會政策無以為繼,置之不理的話未來會發生像《Black Mirror》般的劇情嗎?

a16z Chris Dixon Decentralization Elon Musk Ethereum Gavin Wood Jack Dorsey Metaverse NFT Semantic Web Web 1.0 Web 2.0 Web3.0 元宇宙 加密貨幣 區塊鏈 去中心化 第三代互聯網
ad_20240416_summer2024_b
ad_20231005_future_design_b
ad_20231006_kids_trial_class_b
Related Posts: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襲擊,陸續受到西方國家經濟制裁,包括從SWIFT國際結算系統中被移除。戰爭衝擊全球金融市場,加密貨幣被受牽連,比特幣曾下跌低於35,000美元水平。但烏克蘭連日來受到各界的加密貨幣捐款;俄羅斯當局卻仍限制加密貨幣交易。到底加密貨幣與當前俄烏局勢有甚麼關係和影響?

The following 10 VR games, each with their own unparalleled selling points, will provide you with plenty of immersive, yet unforgettable VR experiences.

NFT art from Beeple, CryptoPunk, Pak are shaking the art world. Preface is now showing you the top 30 most expensive NFTs ever sold in 2021.

虛擬貨幣Solana與Ethereum比較交易更快、更易入手。全球Solana NFT 項目交易量大增,最受歡迎的Solana NFT 項目是什麼?香港有Solana Art代表嗎?一文看清Solana Art的發展潛力